“2016年—2022年,中国数字经济年均复合增长14.2%,是同期美中德日韩5国数字经济总体年均复合增速的1.6倍。”日前,2023全球数字经济大会在北京召开,会上发布了《全球数字经济白皮书(2023年)》(以下简称《白皮书》)。
数字经济时代已经开启,世界各国都在加快推动数字经济重点领域发展,发展数字经济已成为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重要战略选择。当前数字经济发展情况如何?如何持续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如何抓住技术创新带来的发展机遇?
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持续提速
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扩大
《白皮书》显示,2022年,美国、中国、德国、日本、韩国等5个世界主要国家的数字经济总量为31万亿美元,数字经济占GDP比重为58%,较2016年提升约11个百分点;数字经济规模同比增长7.6%,高于GDP增速5.4个百分点。
“全球各国加快推动数字经济重点领域发展,在数字技术与产业、产业数字化、数据要素等领域积极抢抓发展机遇。”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表示,2022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场收入达4500亿美元,同比增长17.3%。
与此同时,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我国软件业务收入超过4.3万亿元,信息技术服务收入达到2.84万亿元,为技术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生机活力。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王江平在开幕式上表示,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建设取得积极成效。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步伐持续加快。重点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59.4%,全国6.2万余家企业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累计培育出1700余家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
新技术带来新问题
数字经济发展迎来新挑战
平台公司垄断、网络舆情监管引导、安全隐私保护、数字金融业务监管、大数据和AI伦理问题……随着技术发展转型加快,传统的治理体系、机制和规则都面临数字化转型带来的巨大挑战,需要重构全球数字治理体系。中国科学院院士梅宏表示,由于我国数据要素化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在资产地位、权属确认、流通交易、利益分配和安全隐私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障碍。
此外,数据要素在提高生产效能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安全风险。在奇安信集团董事长齐向东看来,数智时代,数据时刻在流动,并在全生命周期的流转中持续创造价值。以某大型能源国企为例,从在勘探生产环节中采集数据的那一刻起,数据就作为核心生产要素开始流转,流转环节场景非常复杂,交互极其频繁,每个环节都暗藏风险。
释放数据要素价值
发挥数据要素赋能作用
“发展数字经济的关键是数据要素市场的培育与形成。”梅宏表示,数据要素市场、数据治理体系和数据技术体系构成了数字经济发展的三大基石,数据成为生产要素,将是这个时代的重要特征之一。
继去年底我国出台“数据二十条”以来,各地积极推进数据要素发展。日前,北京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进一步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提出力争到2030年,北京市数据要素市场规模达到2000亿元,基本完成国家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先试工作,形成数据服务产业集聚区。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数据和应用会进一步分离,从而促进数据的要素化。”在梅宏看来,高能效大数据的构成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特别是在“双碳”背景下,我们要以低碳高效支撑可持续发展,要在资源共享、节能高效的云数据基础上,努力建成全国一体化的高能效大数据中心。
“充分发挥数据资源在数字经济中的赋能作用。”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电子政务专家委员会主任王钦敏表示,要实施大数据战略,畅通数据资源大循环,推进数据要素价值按需有效释放。健全政务数据开发利用合规程序和安全管理办法,稳健推进政务数据有序开放与开发应用。
对于数据资源的流转分享,中央网信办副主任赵泽良提出,要加快建立数据资源的确权制度,界定各个数据资源的权属关系;要加快制定数据资源的采集、利用、交流、共享规则;要加快建设数据资源、数据跨境流动的规则,在保障国家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和支持数据依法合理自由流动。
发展新模式新业态加快数实融合
近年来,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应用为数字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2023年第一季度AIGC异军突起,成为最热门的投融资领域。王江平在大会开幕致辞中表示,要增强数字发展动能,加快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发展,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促进数字经济做强做优做大,培育经济新引擎。
“加快推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数字技术创新应用,加快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和数字产业化高质量发展。”在王钦敏看来,要充分释放数据要素和数字技术红利,催生更多新生产方式、新商业模式、新产业业态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当前,实体产业数字化已从粗放型进入精益型的新阶段,实体产业需要有针对性的、能迅速创造价值的数字化服务。”京东集团CEO许冉认为,以数字技术提升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是数字时代的实践要求,以数智化社会供应链赋能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是经过反复验证的有效途径,智能引领未来将是数字技术进一步深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时代选择。(本报记者 苏德悦)